2020年11月20至22日,高雄藝術博覽會來到第八屆,在藝文愛好者們争相垂詢下,即將於駁二藝術特區自行車倉庫與城市商旅真愛館2樓,點燃令人迫不及待的南臺灣藝文花火。本屆匯聚近四十家國內外重量級畫廊,約八百件經篩選過的作品,白石畫廊、尊彩藝術中心、晴山藝術中心與紅野畫廊、新苑藝術等名家畫廊紛紛盛情參與,並邀集藝術專業精銳,特別策劃三場論壇,主題囊括原住民藝術的當代觀、疫情之下的藝術轉換-虛擬與實體的藝術展演,以及島嶼與海洋的對話-創造新型態的藝術。
日本東京誕生的白石畫廊在國際藝術市場掌舵前進
白石畫廊於1967 年在東京銀座創立, 2012 年於輕井澤設立私人美術館「輕井澤新藝術美術館」,緊接著於 2015 年 5 月開設白石畫廊香港新竹坑空間,翌年 2016 年開設香港荷里活道空間,在 2017 年 4 月開設了 台北空間。白石畫廊將日本藝術家引介至國際市場,亦將世界藝術的潮流帶入日本。於駁二藝術特區自行車倉庫展位號B-10所展出的參展藝術家擴及:草間彌生、二川和之、村上隆、奈良美智、陶德・詹姆斯、弗洛倫泰因・霍夫曼、菲利普・考爾伯特、羅納德・溫杜拿、法比歐・莫迪卡、姜淼、金德漢、小松美羽、陳英杰、江上越等共14個藝術家。
尊彩藝術中心著重藝術史的開創意義與視覺藝術的社會性觀點
晴山藝術中心、紅野畫廊擴展台灣藝術家國際知名度
由晴山藝術中心(城市商旅展位號257)所代理的台灣藝術家,在歷年全國美展及其他美展都獲得許多最高榮譽。近年來更代理日本著名木雕藝術舟越桂的木雕、素描、版畫,以及優秀木雕家小鉢公史、嶋崎達哉來台展出,並舉辦學術座談會,更積極參加亞洲區的重要藝術博覽會,香港、上海、台北及日本,擴展台灣藝術家國際知名度。紅野畫廊(城市商旅展位號238)致力於發掘深具潛質的藝術家,其所策劃的每一檔展覽,都是經過嚴謹的篩選機制,堅持提供最優質與原創的藝術家與其作品予觀眾。本次參展藝術家吳熙吉的創作,環繞著以油性蠟筆線條為主的表現方式,線條作為人物及景物的重要起點,暗示著肉體的枷鎖及社會框架,當試圖超脫這種固有限制,也就是禪宗的「明心見性」。
高雄藏家們精選策劃優秀新銳藝術家推廣藝術品收藏
高雄位居南台灣的金融樞紐,也是亞洲海運經濟的重要中心,在地藏家實力不容小覷,因此,高雄藝術博覽會在此長年深耕。本屆高雄藝術博覽會與本地資深藏家們聯手,由林育世先生與黃耀德先生二位專業策展人,透過長期培養的美感與精準的市場眼光,展出新銳藝術家柏巧玲、洪民裕、陳柏源、黃至正、趙璐嘉等數十人的作品。此特展藝術品交流聯誼的方式,建立正確收藏觀念,增進藝術知識涵養,讓高雄藝術市場良善循環。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策展、論壇讓民眾親近原住民藝術購藏
臺灣原住民藝術的發展在90年初起至本世紀可說是關鍵時代,新興的原住民藝術家們已經逐漸在臺灣藝壇崛起,創作蔚為風潮且年輕藝術家輩出,尤其是本次現場特別展出的伊誕·巴瓦瓦隆、宜德思‧盧信、峨塞.達給伐歷等人的創作帶有爆發性的實力。隨著時代文化洪流,傳統原住民藝術的實踐領域逐漸轉變了,過去被民族學者、人類學者、甚或殖民眼光下所蒐集典藏、研究的物質文化脈絡製品,已經漸漸以另一種符號形式取代並轉換到現代展示空間、美術館、藝廊、展會以及藝術市場,吸引現代策展人、藝評家、買家和大眾的眼光。在現代藝術場域,因應觀者的喜好、消費市場的供需作用等相互動態與流動性,相對的觀看模式以及創作實踐,存在著許多不定性、變換和多元處境。面對於當代原住民藝術創作的觀視和賞析,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、研究所所長 萬煜瑤女士將帶著大家重新梳理和分析原住民藝術的位置和方向,從時代發展脈絡、文化意義脈絡、美的意識脈絡,以開啟當代原住民藝術實踐的價值論述,讓大眾對藝術品交易有著全觀的藝術理悟。
多位藝術界資深人士齊聚碰撞出年所未見的藝術火花
為了由高雄在地藝術發展有重要成就的學者與藝術家們,組成兩場極具重要影響性的學術深度論壇。第一場:疫情之下的藝術轉換-虛擬與實體的藝術展演,主持人為長期深延視覺藝術的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校長 張金玉女士,與藝術家 林珮淳女士及前駐法台灣文化中心主任 連俐俐女士等三位與談人將一起暢談,疫情前後數位藝術的限制與轉機,如何運用於藝術表現,甚至是新思維的突破。第二場:島嶼與海洋的對話-創造新型態的藝術,主持人 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洪明爵先生主持,將和與談人有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董維琇女士、高雄在地藝術家 張新丕先生、蘇信義先生等人探討藝術的多元觀點與未來性,以及高雄港口、城市等意象的創作連結。